詹红霞

个人简介

詹红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 and PES member,199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年10月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电网保护,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及新能源接入关键技术。近10余年,一直致力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特别是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并网的保护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有源配电网、继电保护、调度、源网荷协调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研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几十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重庆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检索JCR1区论文1篇(第一作者)、EI、CSCD检索论文10余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核心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和参编4部。获专利授权6项。

工作经历

1994年7月~2013年10月,西华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2013年10月~2014年11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12月~至今,西华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教育经历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研究方向


智能电网保护与控制重点研究适应智能电网灵活控制的继电保护新原理与新技术, 适应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接人的随机性相应的调度方式。

新能源接入电网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继电保护策略、电压稳定控制、优化调度以及含分布式电源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规划技术等研究。

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重点研究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保证向用户可靠供电的能力,包括针对电力系统二次部分进行可靠性评估,提供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策略。

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系统重点研究电力网络及分布式电源的各种电气信息,实现负荷预测、潮流计算,故障分析,对各分布式电源的发电能力进行预测。


学术成果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重庆大学学报》、《微型计算机》、《电工技术学报》、《半导体光电》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应用》等教材4部,副主编和参编教材4部;主持和参研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多项。

一、主持主研代表性科研项目

1.基于动态复杂网络理论的含拓扑物理及运行特性的大规模复杂电网脆弱性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9-2022.主研

2.基于电流保护协调动作的多DG准入容量与并网位置优化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项目,2018-2020.主持

3.基于电流保护约束的多DG准入优化研究,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项目,2016-2018.主持

4.配电网层次化保护技术的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21.主持

5.基于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电网动态环保经济调度策略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9.主持

6.基于短路电流的多源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9.主持

7.考虑源网荷各侧收益的配电网协调运行优化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8.主持

8.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7.主持

9.基于配电网继电保护协调动作与网损最小化的分布式电源优化布置研究—配网短路电流计算模型构建及保护影响分析,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2017.主持

10.发电运营优化调度研究和实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2016.主持

11.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配电网对配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及策略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6.主持

12.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运行特性与机制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4.主持

13.微网接入大电网对大电网保护的影响及策略研究,重庆市电力公司项目,2013.主持

二、代表性论文 :

1.Hongxia Zhan,Caisheng Wang,Yang Wang,Xiaohua Yang,Xi Zhang, Changjiang Wu,Yihuai Chen.Relay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Integrated Optimal Placement and Sizing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ource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2016,7(1):55-65.

2.梅哲,詹红霞,杨孝华,邓强,张豪,朱金龙.考虑电流保护的配电网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配合优化运行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20,40(2):89-96,181.

3.邓强,詹红霞,梅哲.考虑风电不确定性和大用户直购电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47(14):131-139.

4.张曦,彭光斌,詹红霞,黄培东.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对其静态电压稳定性影响多角度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45(6):120-125.

5.彭光斌,詹红霞,黄培东.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DG的配网静态电压稳定性提高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45(8):100-106.

6.许玉贞,詹红霞,陈一怀.基于仿真模型的光伏电池输出功率的分析[J].半导体光电,2014,35(6):1115-1118.

7.Wentao Ruan,Hongxia Zhan.A New Protection Algorithm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 Based on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 Information[J].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2014,237(2014):275-282.

8.全蕾,詹红霞,张勇,肖竣文,彭平.考虑多DG接入的配电网自适应电流主保护方案[J].智慧电力,2021,49(8):63-69.

9.王颖杰,詹红霞,胡晓晖,王博.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电热系统联合调度[J].智慧电力,2021,49(4):7-13.

10.王颖杰,詹红霞,杨孝华,王博.合需求响应的电热系统调度[J].电力工程技术,2021,40(1):17-24.

11.张豪,詹红霞,张曦,苑吉河,黄虎,朱金龙.基于多端故障电流匹配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J].智慧电力,2020,48(4):97-103.

12.邓强,詹红霞,梅哲,张豪,,朱金龙.直购电背景下利用储能配合旋转备用的风电并网容量优化[J].电力建设,2019,40(4):98-109.

13.梅哲,詹红霞,邓强.V2G模式下基于电动汽车分群方法的配电网多目标优化运行策略[J].电力建设,2018,39(8):59-68.

14.黄培东,詹红霞,彭光斌,陈一怀.分时电价下考虑源网荷各侧收益的风电消纳模型[J].电测与仪表,2017,54(7):53-58.

15.黄培东,詹红霞,彭光斌.促进风电消纳的需求响应与储热CHP联合优化模型[J].电测与仪表,2017,54(14):1-6.

16.吴长江,詹红霞,龙飞,梁可道,张婷婷,李云霞,何江涛,张曦,阮文涛,夏丹丹.含光伏系统的微网并入配电网的故障区段定位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3,34(2):321-325.

17.詹红霞,李月卉.求解Helmholtz方程的新型稀疏近似逆预条件算法[J].半导体光电,2012,33(5):663-666.

18.詹红霞,王秋红,彭勇.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母线保护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2,33(2):288-290.

19.詹红霞,颜泉.Multi-agent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1):53-57,73.

20.詹红霞,罗建,雷霞.基于函数逼近能力的母线保护的研究及仿真[J].继电器(现改为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6,34(16):12-16,21.

三、代表性著作教材:

1.詹红霞,熊朝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应用,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09, 共231, 371千字, ISBN 978-7-115-25582-2.

2.詹红霞,雷霞,邢运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实验指导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7,共147页,243千字, ISBN 978-7-5624-4253-0.

3.詹红霞.Visual C++6.0程序设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6,270页,411千字, ISBN 978-7-115-25582-2.

4.詹红霞,侯思颖,陶永红.Visual c++程序设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304页,439千字, ISBN 978-7-302-16121-9.


教学工作

主要承担《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计算机继电保护》及《MATLAB语言及仿真》等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承担本科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荣誉奖励

20182021年荣获西华大学“先进个人”称号


社会兼职

1. IEEE and PES member。

2.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美国JCRQ1,中科院1区)、《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 Journal》等国际高水平电气类或工程技术类SCI期刊及《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重庆大学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专家。

3. 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